招生电话:0759-2296349

课程咨询微信号:619809370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81号新宇大厦501室

新闻中心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终极模拟(一)答案

2025-09-01

教师资格考试保教知识与能力(幼儿园)终极密押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单项选择题

1.D  析:本题考查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陶行知强调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使儿童真正接受生活 的、民主的教育。为此他提出对儿童要进行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 睛、解放儿童的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故本题选D

2.C  析:本题考查《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儿童 膳食”部分指出,托幼机构应当为儿童提供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保证儿童按 需饮水。每日上、下午各1~2次集中饮水,1~3岁儿童饮水量50~100毫升/次,3~6岁儿童饮水量100~150毫 升1次,并根据季节变化酌情调整饮水量。故本题选C

3.A 解析:本题考查维生素。维生素A能够维持上皮组织的正常功能,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与正 常视觉有密切关系。维生素A 缺乏会引起夜盲症。题干中珊珊在光线昏暗的地方看不清楚,说明珊珊可能 患有夜盲症,这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 导致的。

B 项,维生素B 能参与糖的代谢,保证机体能量的供给。人体缺乏维生素B, 易患脚气病。

C项,维生素B₂ 是构成许多重要辅酶的组成成分,能够促进细胞氧化还原过程,促进碳水化合物的中 间代谢,促进身体生长发育,保护眼睛和皮肤健康等作用。

D项,维生素C 又称抗坏血酸,是维持骨骼、牙齿、血管、肌肉正常功能,促进伤口愈合的必需物质,具有解毒作用,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人体缺乏维生素C,易患坏血病。

4.A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观察力的发展特点。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幼儿观察的细致性逐渐提高,往 往能从事物的形式、大小、颜色、数量和空间位置等各个方面进行观察,不再遗漏主要部分。题干中幼儿 可以从大象的鼻子、大腿、皮肤和毛发等多方面进行观察,体现了幼儿观察的细致性。故本题选A

B 项,幼儿观察的概括性是指能够观察到事物之间的联系。

C 项,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在观察过程中,幼儿需要在观察对象中注意什么、寻找什么,让观察有选 择性和针对性。

D 项,幼儿观察的持续性发展与目的性的提高密切联系。幼儿观察的持续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 延长。

5.A 解析:本题考查强化的种类。

A 项,正强化是指在行为之后呈现某种积极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频率。

B 项,负强化是指在行为之后撤销某种消极刺激以提高行为发生的频率。

C 项,替代强化是指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

D 项,自我强化是指观察者根据自己设立的标准来评价自己的行为,从而对榜样示范和行为发挥自我调 整的作用。

题干中教师在贝贝帮同伴铺路后,呈现积极刺激——表扬,这种教育行为属于正强化。故本题 选 A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从近到远规律是指儿童最早出现的是头和躯干的动 作,然后是远离身体中心的双臂和腿部的有规律的动作,最后才是手的精细动作。故本题选B

A 项,从上到下规律是指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学会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

C 项,从大到小规律是指从四肢动作看,儿童先是学会臂和腿的动作,即活动幅度较大的粗大动作,以 后才逐渐学会手和脚的动作,特别是手指的精细动作。

D项,从无意到有意规律是指儿童动作发展的方向越来越受心理、意识支配,动作发展的规律也服从儿 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7.D 解析:本题考查心理学实验。

A项,“三山实验”是皮亚杰研究儿童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的实验。

B 项,“从众实验”是证明从众现象而做的测试性实验。

C 项,“棉花糖实验”是研究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实验。

D 项,“点红实验”是研究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实验。

8.B  析:本题考查儿童注意发展的趋势。定向性注意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注意形式,如外界新异 刺激会使新生儿把视线转向刺激物或停止哭闹。定向性注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占据越来越小的地 位。故本题选B

9.D  析:本题考查一日生活活动的主要环节。在离园环节,教师应引导幼儿做好清洁整理工作, 带好回家的物品;还可进行总结谈话,表扬鼓励进步的幼儿。幼儿离园时,教师可根据需要向家长介绍幼  儿在园情况和听取家长的意见;对暂时不能回家的幼儿要个别照顾、妥善安排。题干所述为离园环节的事  项。故本题选D

10.B 解析:本题考查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动作发展”部分的“目标1——具有一定的平衡能力, 动作协调、灵敏”中指出,3~4岁幼儿能双手向上抛球,4~5岁幼儿能连续自抛自接球,5~6岁幼儿能连续拍球。“君君能够熟练地双手向上抛球”,说明君君是小班幼儿。根据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教学应走在幼儿  发展的前面,促进幼儿向更高水平发展。为促进君君的动作发展,周老师接下来应教君君自抛自接球。因  此,“能接到自己抛出的球”最符合题目要求。故本题选B

A C 两项都是“能连续拍球”的具体表现,对于君君来说,该要求高于其可能达到的动作发展 水平。

D 项“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属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动作发展”部 分的“目标2——具有一定的力量和耐力”中3~4岁幼儿已经达到的水平,不符合题意。

、简答题

11. |参考答案|

方位知觉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和自己在空间中所处位置的知觉。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 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上。

(1)据研究,3岁儿童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前后方位;5岁儿童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 辨别左右;7岁后儿童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方位,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2)儿童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对方位词的掌握。

(3)儿童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所以幼儿园教师面向儿童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儿 童的左右为基准,即做“镜面示范”。

12. |参考答案|

(1)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周围事物,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培养观察与分类能力。

(2)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

(3)鼓励和引导幼儿学习做简单的计划和记录,并与他人交流分享。

(4)帮助幼儿回顾自己的探究过程,讨论自己做了什么,怎么做的,结果与计划目标是否一致,分析 一下原因以及下一步要怎样做等。

、论述题

13 . |参考答案 |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幼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做好 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使幼儿顺利适应小学学习生活,并为其今后的发展打好基础。

(1)幼小衔接工作应该遵循长期性的原则。西米学府团队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幼儿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  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考虑。在时间上, 要把幼小衔接工作贯穿于幼儿园教育的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大班后期;在内容上,要涉及幼儿发展的 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知识准备;在人员上,要包括幼儿园全体人员、家长及有关成人,而不仅仅是大 班老师。

(2)幼小衔接工作应该遵循整体性的原则。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德、智、体、美等方 面的全面发展,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因此,要避免那种重智育,忽视和轻视体育、德育、美育等的工作 倾向;更要避免把人学准备工作等同于教幼儿认字、学拼音、学算术的做法。在衔接中偏重某一方面是错 误的,而在某一方面中又偏重某些因素则更片面。

、材料分析题

14 . |参考答案 |

(1)材料所述活动是智力游戏,该智力游戏可以促进幼儿以下几方面能力的发展。西米学府团队

①促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

幼儿常常不能自觉地去观察,观察中常常受事物突出的外部特征,以及个人兴趣、情绪的支配。在扑 克牌分类和排序游戏中,幼儿必须遵守游戏规则,仔细观察扑克牌的花色和数字大小。在这一过程中,幼 儿观察的目的性得到了发展。

②促进幼儿注意力的发展。西米学府团队

幼儿注意的稳定性较差,新颖、变化多动、与自身兴趣有关的事物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游戏是 稳定、维持幼儿注意的有效形式。在扑克牌分类和排序游戏中,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扑克牌,注意力容 易集中。在这一过程中,幼儿注意的稳定性会大大提高。

③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

智力游戏由于带有明显的益智性特征,可以锻炼大脑思维能力,如在该游戏中幼儿需要按照扑克 牌的颜色、图案的维度进行分类,还要根据数字大小进行排序,在游戏过程中提升了幼儿思维的灵 活性。

④促进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幼儿沉浸在智力游戏中是快乐的、享受的,并且智力游戏带有明显的“结果性”,当幼儿完成一件  作品或取得一场胜利时,会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当幼儿分类正确或排序成功时,幼儿会感到愉悦、 满足。

(2)该智力游戏适合在大班开展,理由如下。

根据幼儿园学习分类活动的教育目标,大班幼儿能按物体的一个外部特征分类,每次分成两类到四类; 根据排序活动的教育目标,大班幼儿能对10以内的数字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序。扑克牌有四个  花色,数字是1~10,因此材料所述的扑克牌分类和排序游戏更适合在大班开展。

15. |参考答案 |

(1)三种实验条件下儿童使用的思维方式如下。

①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儿童使用的是直觉行动思维。直觉行动思维是主要以直观的、行动的方式进 行的思维。第一种实验条件提供了木棍和糖果的实物,儿童可以操作具体的实物在行动中进行思维,因而

使用的是直觉行动思维。西米学府团队

②在第二种实验条件下,儿童使用的是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进行 的思维。第二种实验条件提供的是画有木棍和糖果的图画,儿童可以依据木棍和糖果的形象进行思维,因 而使用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③在第三种实验条件下,儿童使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特征,是运 用概念、通过判断和推理来进行的思维。第三种实验条件只用口头言语布置任务,儿童需要依据概念在头 脑中进行思维,因而使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2)儿童思维方式的变化。

①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觉行动思维。从表格的第二行可以看出,3~4岁儿童在第一种实验条件下完成任 务的占比是最高的,超过一半的儿童能够使用直觉行动思维完成任务。因此,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觉行动 思维。西米学府团队

②然后出现具体形象思维。从表格的第三列可以看出,4~5岁儿童在第二种实验条件下完成任务的占比 比3~4岁儿童高36.3%。这说明4~5岁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③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从表格的第四列可以看出,3~5岁儿童无法利用抽象逻辑思维完成 任务,而只有15%5~6岁儿童能利用抽象逻辑思维完成任务。因此,5~6岁儿童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 萌芽。

、活动设计题

16. |参考设计 |

 

游戏一:请你像我这样做

材料准备:瓶盖若干,涂上红色、黄色、橙色、绿色、蓝色、紫色、黑色等颜色。

游戏目标:锻炼身体大肌肉的协调性。西米学府团队

游戏玩法:

1.教师将瓶盖挨着摆放成任意姿势,如“超人”“伸懒腰”“青蛙蹲”“高抬腿”等(瓶盖所划出的范围 应当比幼儿身体宽)

2.根据班级幼儿数量进行分组,以每组4~5人为宜。

3.请小组幼儿轮流尝试,在不碰到瓶盖的前提下摆出对应的姿势。

4.小组幼儿都成功尝试后,小组与小组互换,直至幼儿每个姿势都玩过。

游戏二:投球大比拼

材料准备:瓶盖若干、垃圾桶5个。

游戏目标:发展距离知觉及投掷动作的准确性。

游戏玩法:

1. 将全班幼儿分为4~5人一组,每名幼儿一个瓶盖,将垃圾桶固定在距离幼儿3m 远的地方。

2.每组幼儿轮流将瓶盖投掷到垃圾桶里,若没有投进去,则捡回瓶盖重新投。

3.如果幼儿投掷5次仍未投中,可以换下一名幼儿,则该幼儿排到小组最后。

4.待所有幼儿都投中后,比较哪组用时最短。

上一篇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