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教师资格押题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试题【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学科基础知识类
1.
答案:B
解析: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意味着单位时间内生产商品数量翻倍,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一半,因此价值量降低一半。
2.
答案:D
解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结构(A)、分配制度(B)和经济体制(C),三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3.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如黑格尔的辩证法、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是其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课程与教学理论类
4.
答案:D
解析: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模型、视频等直观手段呈现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播放视频属于典型直观演示。
5.
答案:A
解析:通过典型人物事迹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科学精神强调理性思维,法治意识侧重规则意识,公共参与强调行动能力。
教学评价与策略类
6.
答案:C
解析:形成性评价关注教学过程,终结性评价关注结果;定性评价(如观察、访谈)与定量评价(如测验、统计)结合可提高评价科学性;他人评价需与自我评价结合。
7.
答案:A
解析: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真实情境(经济学家辩论)激发学生兴趣,属于情境创设策略。案例分析需基于真实案例,合作探究强调小组合作,自主阅读侧重独立学习。
政策与热点类
8.
答案:B
解析:提高个税专项附加扣除(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可直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A是货币政策,C支持生产端,D扩大供给,均不直接刺激消费。
9.
答案:A
解析:“国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体现文化创新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时以我为主。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B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C错误);文化多样性是重要动力(D错误)。
哲学与逻辑类
10.
答案:A
解析: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思维的模拟,不具备意识。人工智能无主动创造性(B错误);题干未涉及矛盾分析(C无关);实践与认识关系(D)与题意无关。
学科基础知识类
11.
答案:B
解析: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商品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价值量降低。
12.
答案:D
解析: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相互支撑。
13.
答案:B
解析: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公民”是法律概念,“人民”是政治概念,二者不可混淆。
14.
答案:B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课程与教学理论类
15.
答案:C
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经济体制,但需科学的宏观调控辅助,且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6.
答案:B
解析:案例讨论法通过学生自主分析、合作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符合“活动型学科课程”理念。
17.
答案:A
解析:通过时代楷模事迹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政治认同素养的培养。
时事政策与核心素养类
18.
答案:B
解析:提高个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可直接减少居民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需求。
19.
答案:B
解析:“国潮”现象体现文化创新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时以我为主,结合现代需求。
20.
答案:C
解析:社区“议事厅”是居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属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创新。
经济生活模块
21.
答案:B
解析:扩大消费需求需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如子女教育、赡养老人等扣除)可直接减少居民税负,增加可支配收入,从而扩大消费。A是货币政策,主要影响企业融资;C是支持生产端;D是扩大供给,均不直接扩大消费需求。
政治生活模块
22.
答案:B
解析:根据我国宪法,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是最高行政机关,各级人民政府是地方行政机关,人民法院是审判机关。
23.
答案:C
解析:社区“议事厅”是居民参与基层公共事务管理的平台,属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社区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非基层政权;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是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是民主监督渠道。
文化生活模块
24.
答案:A
解析:“国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结合,体现文化创新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同时以我为主。文化发展的实质是创新;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5.
答案:B
解析: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主张以法治国。孟子的“性善论”强调道德教化;儒家文化并不排斥科技;道家“天人合一”主张人与自然和谐,但并未否定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
哲学模块
26.
答案:A
解析: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体现了认识论与实践论的辩证统一。B、C、D表述不全面或错误。
27.
答案:D
解析:D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认为万物由天地生成。A、B、C均是唯心主义观点,强调意识第一性。
教学理论模块
28.
答案:B
解析:启发式教学强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案例分析、辩论等形式符合这一特点。灌输式教学、死记硬背、封闭式教学均不符合。
29.
答案:D
解析:公民意识的核心素养包括国家认同、社会参与、法治观念等,审美素养不属于公民意识范畴。
时事热点模块
30.
答案:D
解析:服务型政府转变的意义包括激发市场活力、提高行政效率、保障群众权益等,ABC均正确。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31.
标准答案:
1.明确核心素养目标:将“理性消费”与“科学精神”“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消费观,增强经济决策能力。
2.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如“双十一”购物节、校园贷陷阱),让学生辨析冲动消费与理性消费的差异,培养批判性思维。
3.渗透法治与道德教育:结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强调诚信消费、依法维权,引导学生抵制虚假宣传和过度消费。
4.设计实践任务:布置“家庭消费调查”作业,要求学生记录家庭消费结构,分析合理性并提出改进建议,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5.利用多元资源:运用短视频、数据图表等素材,直观展示消费与生产、环境的关系,深化对“绿色消费”“可持续消费”的理解。
32.
标准答案:
1.精选议题:围绕课程标准,选择具有争议性、时代性的议题(如“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否优于西方民主模式”),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创设情境:通过模拟人大代表选举、政策听证会等角色扮演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主决策过程,增强制度自信。
3.组织辩论:将学生分为正反方,就议题展开辩论(如“市场经济是否需要政府干预”),引导学生在思辨中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4.总结升华:教师结合学生观点,系统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联系历史与现实案例(如脱贫攻坚中的政府作用),强化政治认同。
5.延伸实践:布置课后任务,如采访社区干部、参与志愿服务,将议题学习转化为实际行动,深化对“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解。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33.
问题:
1.请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评价该教师教学设计的合理性。(12分)
2.若要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可对该教学设计提出哪些改进建议?(8分)
标准答案:
1. 合理性评价:
① 政治认同:通过两会视频、人大代表案例,直观展现制度优势,增强学生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同。
② 公共参与:模拟提案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公共事务,培养民主协商能力。
③ 科学精神: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辩证思考人大代表职责与群众需求的关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④ 法治意识:对比香港立法会选举制度,渗透“一国两制”与国家主权原则,强化法治观念。
2. 改进建议:
① 增加实践环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人大代表联络站,与人大代表面对面交流,深化对制度运行的理解。
② 引入时事热点:结合2025年最新政策(如“十四五”规划中民生领域进展),分析人大制度在推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③ 强化情感升华:在总结环节播放人大代表履职纪实短片,配乐朗诵《宪法》序言片段,激发制度自信与家国情怀。
34.
问题:
1.分析该教师教学策略如何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12分)
2.针对学生“传统文化过时”的认知偏差,可补充哪些教学活动?(8分)
标准答案:
1. “以学生为中心”的体现:
① 任务驱动:通过实践作业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将文化学习与生活经验结合,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② 跨学科融合:打破学科壁垒,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培养综合素养。
③ 辩论活动:尊重学生观点差异,通过思辨碰撞深化对文化传承与创新关系的理解。
④ 多元评价:引入自评与互评,关注学生主体性,促进反思与成长。
2. 补充教学活动:
① 文化对比分析:展示传统文化在现代科技(如AI绘画中的水墨风格)、时尚领域(如汉服改良)的应用案例,证明其生命力。
② 专家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或文化学者进校园,讲述传统文化背后的历史故事与精神内涵,增强情感共鸣。
③ 社区实践: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文化节策划,将传统技艺表演、民俗展览融入活动,体验文化传承的社会价值。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1小题,共26分)
35.
标准答案: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坚定文化自信。
2.科学精神:运用辩证思维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路径,培养批判性思考能力。
3.公共参与:通过小组合作设计文化传承方案,提升参与文化创新实践的意愿与能力。
4.法治意识(隐性渗透):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理解文化传承的法治保障。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涵及其当代转化路径。
2.难点: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理解文化创新的必要性。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通过短视频、实物展示创设文化体验情境。
2.小组合作探究法:分组完成文化传承方案设计任务。
3.案例分析法:结合“故宫文创”“河南卫视节日晚会”等案例剖析文化创新模式。
4.辩论法:组织“传统文化应完全保留还是创新发展”微型辩论。
四、教学过程
环节1:情境导入——文化初体验(5分钟)
① 活动设计:播放2025年央视春晚《只此青绿》舞蹈片段,展示宋代《千里江山图》的数字化复原技术。
② 提问互动:“这段表演如何将传统艺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你感受到了哪些文化元素?”
③ 设计意图:通过视觉冲击激发兴趣,直观呈现传统文化“活态传承”的可能性。
环节2:案例剖析——文化深解析(15分钟)
(1)案例1:展示“敦煌数字供养人”项目(用户通过手机APP参与壁画修复)。
问题链:
① 敦煌文化为何能跨越千年仍具吸引力?
② 数字化技术如何解决文物保护与传播的矛盾?
(2)案例2:分析“李子柒田园视频”海外走红现象。
问题链:
① 视频中哪些传统文化元素引发了国际共鸣?
② 如何在创新表达中避免“文化误读”?
设计意图:通过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文化传承需“守正创新”。
环节3:辩论交锋——文化思辨场(12分钟)
(1)辩论主题:“传统文化应完全保留原貌还是大胆创新改造?”
(2)流程设计:
①正反方各3分钟陈述观点(正方:保留原貌维护文化纯粹性;反方:创新改造适应时代需求)。
②自由辩论5分钟,教师记录关键论点。
③教师总结:强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辩证态度,举例说明“二十四节气”申遗成功与现代农事指导的结合。
设计意图:在思辨中突破教学难点,培养科学精神与公共参与能力。
环节4:实践任务——文化创变者(10分钟)
(1)任务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选择一项本地非遗项目(如剪纸、皮影戏),设计“传统文化+现代元素”的创新方案(如开发AR互动体验、设计文创产品)。
(2)评价标准:
①文化内涵传承度(30%)
②创新可行性(40%)
③团队协作表现(30%)
设计意图:通过实践强化文化自信,落实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环节5:总结升华——文化新使命(3分钟)
(1)教师总结: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千里江山图》到数字敦煌,从李子柒到国潮崛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世界。作为新时代的青年,你们既是文化的传承者,更是创新的推动者。”
(2)情感升华:全班齐诵《文化强国宣言》片段,播放背景音乐《我的祖国》。
五、板书设计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文化之根:历史底蕴与核心价值
(板书: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关键词)
二、文化之变:守正创新的时代路径
(板书:数字化保护、创造性转化案例)
三、文化之责:青年的使命与行动
(板书:非遗创新方案关键词)
设计意图:逻辑清晰呈现教学主线,突出重点内容,便于学生记录与回顾。
六、设计说明
1.紧扣课标要求:以“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为主题,落实政治认同与文化自信目标。
2.突出学生主体性:通过辩论、实践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避免“填鸭式”教学。
3.渗透法治意识:虽非显性内容,但可补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条文解读作为拓展。
4.体现时代性:选用2025年最新文化案例,增强教学现实关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