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759-2296349

课程咨询微信号:619809370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81号新宇大厦501室

新闻中心

刷3答案专升本生理学知识点血液

2024-01-08

刷题三血液

 

一、单项选择题

1.【精析】、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三种。

考点拓展

血液凝固后析出的淡黄色的液体,称为血清。血清与血浆的区别,在于血清中缺少纤维蛋白原(最主要区别)和血凝发生时消耗掉的一些凝血因子,但增添了一些血凝时由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出的化学物质。

2.【精析】B 人体体液量占体重的60%,而血液量占体重的7%~8%。50kg体重人的体液量和血量分别应为30L3.54L

3.【精析】(由于血容量占体重的7%~8%,故此人血容量为60kgx(7%~8%)=4.2~4.8L,0.3L÷4.2L7.14%和0.3L÷4.8L6.25%,所以减少的量约为6%~7%。

4.【精析】D 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

5.【精析】B 血浆渗透压接近血浆晶体渗透压,后者主要来自溶解于其中的电解质。

6.【精析】A 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的小分子物质形成,80%来自Na+C1-。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7.【精析】A 血浆晶体渗透压作用: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血浆胶体渗透压作用:维持血管内外(即血浆和组织液之间)水的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

8.【精析】A 注意区别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1.9%的尿素是等渗溶液,因尿素能通过细胞膜渗透到血细胞内,故不是等张溶液。

9.【精析】1.9%的尿素溶液与血浆等渗,而红细胞置于其中时,很快发生破裂溶血。这是因为尿素能够自由通过红细胞膜,不能在溶液中保持与红细胞内相等张力。

考点拓展

脆性试验:红细胞在等渗溶液(如0.9NaC1溶液)中,能维持其正常形态和大小;若将红细胞置于0.6%~0.8NaC1溶液中,红细胞会膨胀变形;若置于0.42%~0.46NaC1溶液中,有部分红细胞破裂溶血;若置于0.28%~0.32NaC1低渗溶液中,则红细胞全部发生溶血。

10.【精析】C 正常人血浆pH值为7.357.45,主要取决于NaHCO3/H2CO3这一缓冲对。

11.【精析】C红细胞悬浮稳定性差时,多个红细胞易发生凹面相贴,产生叠连加速。

12.【精析】B红细胞沉降率与血浆成分有关,与红细胞无关。

13.【精析】C红细胞变球形后,其表面积降低,变形能力减弱,在低渗液中易膨胀破裂,渗透脆性增高.

14.【精析】D红细胞的生成:成年以后,红骨髓是制造红细胞的唯一场所:红细胞的主要成分是由红蛋白,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铁和蛋白质红细胞成熟因子是叶酸和维生素B12红细胞的生成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和维激素的调节。

15.【精析】D画节红细胞生成的最主要的激素是促红细胞生成素.

16.【精析】D红细胞平均寿命约120,每天约有0.8%的变老红细胞被破坏.90%的度色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聪.

17.【精析】A正常成年人血液中白细胞计数为(4.00~10.0×109/L

18.【精析】B中性粒细胞主要功能是吞噬、消化细菌.

19【精析】D中性粒细胞具有活跃的变形能力、高度的化学趋化性、较强的吞噬和消化病原藏生物的能力,处于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

20.【精析】C内因子可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如内因子缺乏,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则产生巨幼细胞贫血.

21.【精析】C缺少维生素B12和叶酸,DNA合成障碍,细胞体积异常增大,产生寿命较短的巨幼细胞,由此引起的贫血为巨幼细胞贫血.

22.【精析】D血小板参与生理止血,血管损伤时,血小板迅速被激活黏附于伤口处形成松软的止血检:释放5-HT等使受损伤血管收缩:促进血液凝固并形成坚实止血栓,在血小板减少时,出血时间延长,凝血时间亦延长.

23.【精析】B凝血酶与因子VPF3,及Ca2+共同作用激活纤维蛋白原,使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

24.【精析】B肝素在血液中与抗凝血酶皿结合成复合物,迅速灭活凝血因子发挥抗凝作用.

25.【精析】B根据a形成的始动条件与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启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启动.

26.【精析】A 外源性凝血由组织因子激活而启动.

27.【精析】A 注意题干从未接受过输血,从未接受过输血的Rh阴性妇女,在接受Rh阳性血液后,可产生Rh抗体,以后妊娠时(怀有Rh阳性胎儿),胎儿可能有溶血的危险.

28.【精析】D   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凝集说明此人红细胞上存在A凝集原;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说明此人血清中不存在抗B凝集素,故此人血型为AB型。

29.【精析】B    O型血的红细胞表面没有AB凝集原(抗原),是万能供血者

30.【精析】A    ABO血型系统分型依据:依据红细胞膜上所含特异性凝集原的有无与不同进行分型

31.【精析】B输血原则中首要考虑交叉配备试验的主侧,即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不能发生溶血.

二、填空题

1.红细胞的数量 血浆蛋白的含量

2.下降 增多

3.  5  0.9

4.小

5.参与生理性止血   促进血液凝固   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6.因子因子皿

7.内因子

8.  A   AB

9.红细胞膜上  ABO

10.(4.0~5.5)x1012/L(3.5~5.0)x1012/L

11.促红细胞生成素 雄激素

12.  

13.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凝血酶形成    纤维蛋白形成

三、名词解释题

1.【参考答案】血型: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2.【参考答案】血细胞比容: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称血细胞比容。由于血液中白细胞和血小板所占容积百分比很小,故血细胞比容主要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数量,亦称红细胞比容。

3.【参考答案】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如5%的葡萄糖溶液。

4.【参考答案】红细胞沉降率:以红细胞在第一小时末下沉的距离表示红细胞沉降的速度,称为红细胞沉降率。

5.【参考答案】红细胞渗透脆性: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称为红细胞渗透脆性,简称为脆性。

6.【参考答案】红细胞悬浮稳定性:红细胞在血浆中能保持悬浮,不易下沉的特性称红细胞悬浮稳定性。

7.【参考答案】血浆晶体渗透压:由血浆中小分子物质形成,其80%来自Na+C1-。由于晶体物质分子量小,溶质颗粒数较多,晶体渗透压约占血浆总渗透压的99.6%。具有维持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和维持血细胞正常形态的作用。

8.【参考答案】血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分子颗粒形成。由于血浆蛋白中白蛋白的分子数量远多于球蛋白,故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由白蛋白形成。

9.【参考答案】血液凝固: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称血液凝固。

10.【参考答案】内源性凝血途径: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通常因血液接触带负电荷的异物表面而启动,其始动因子是F

11.【参考答案】生理性止血: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就会自行停止的现象。

四、问答题

1.【参考答案】ABO血型是根据红细胞膜上是否存在A抗原和B抗原而将血液分为四型:凡红细胞膜上只含A抗原者为A型;只含B抗原者为B型;含有AB两种抗原者为AB型;AB两种抗原都没有者为O型。不同血型的人的血清中含有不同的抗体,但不含有与其自身红细胞抗原相对应的抗体。

2.【参考答案】血清与血浆相比,缺乏纤维蛋白原和某些凝血因子,而含有凝血过程中血小板释放的血小板因子。将血液从血管抽出注人备有抗凝剂的试管中混匀,经离心使细胞沉淀,上层浅黄色的液体即为血浆。将血液抽出后注入未加抗凝剂的试管中,待血液凝固后,从血块中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即为血清。

3.【参考答案】交叉配血试验是指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血试验,同时将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也进行配血试验,前者为配血试验主侧,后者为配血试验次侧,试验红细胞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交叉配血试验的意义:当人体输入血型不相容的血液时,红细胞可发生凝集反应,引起输血反应,造成机体多方面功能活动障碍,并可导致人体死亡。由于ABO血型系统存在亚型,输血反应涉及的因素较多。故输血前,无论输同型血或异型血,均要做交叉配血试验以确保输血安全。

4.【参考答案】(1)血管收缩:受损部位和附近的小血管收缩,使局部血流减少。

2)血小板止血栓的形成:血管受损时,内皮下胶原暴露,少量血小板首先黏附于胶原上;继而血小板发生不可逆聚集,形成血小板止血栓。

3)血液凝固:启动凝血系统,局部发生血液凝固。最后局部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血凝块,达到永久性止血。

5.【参考答案】(1)参与生理性止血。

2)促进血液凝固。

3)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6.【参考答案】血浆渗透压是血浆中溶质颗粒吸引和保留水分子于血浆内的力量总和,总值平均为300mOsm/(kg·H2O)。血浆溶质颗粒包括晶体溶质颗粒(无机盐和小分子有机物)和胶体溶质颗粒(血浆蛋白质)。前者形成的渗透压称为晶体渗透压,后者形成的渗透压称为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的意义:血浆晶体渗透压能维持血细胞的正常形态和血细胞内外水的平衡;血浆胶体渗透压在调节血管内外水的分布、维持血容量方面有重要作用。

7.【参考答案】一次献血200300ml对成人的健康无害。

原因:一般健康成年人体重均在5060千克,血量约占体重的7%~8%,相当于35004800ml,献出200300ml血液,不足血量的10%。失血后机体可反射性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静脉贮血库收缩补充循环血量,保证机体代谢需求。所丢失的水和无机盐在12小时可由组织液补充,血浆蛋白在1天左右由肝脏合成而补充,红细胞需1个月左右补充上,所以对成人的健康无害。

8.【参考答案】红细胞数量维持相对稳定主要是通过促红细胞生成素的调节。贫血、氧分压降低或局部缺血造成组织缺氧时,使肾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作用于骨髓,红细胞生成增多,改善缺氧状态,通过负反馈调节维持红细胞数量。雄激素能直接刺激骨髓造血细胞,同时还能促使肾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使红细胞数量增多。另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促甲状腺激素等对红细胞生成也有促进作用。

五、论述题

1.【参考答案】(1)中性粒细胞:细胞体型中等,运动力强,最活跃,炎症时渗出最早,常出现在急性炎症的早期和化脓性炎症。主要功能是吞噬细菌、坏死组织碎片及抗原-抗体复合物,并能转化为脓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溶解坏死组织。

2)单核巨噬细胞:体型较大,运动能力中等,吞噬作用强大。可吞噬较大的病原体、异物、组织碎片,甚至整个细胞。并可吞噬抗原,把抗原信息传递给免疫活性细胞;还可以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主要是血浆蛋白酶等。

2.【参考答案】红细胞的主要功能:运输O2和(CO2、参与对血液中的酸碱物质的缓冲及免疫复合物的清除。

白细胞的主要功能:通过吞噬及免疫反应,实现对机体的保护和防御。

血小板的功能:参与生理性止血、促进血液凝固及维持血管内皮的完整性。

3.【参考答案】血流的通畅是组织细胞有充足血液供应的重要保证。正常人的血液在血管内处于流动状态,是不会发生凝固的,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正常人血管内膜光滑完整,不易激活FXII,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因而不易发生凝血过程。血液有凝血系统,又有对抗它的纤溶系统,正常时,两系统处于对立平衡,使血液不易发生凝固;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血管中出现微小血凝块,血液中存有的纤溶系统将被激活,很快将血块中纤维蛋白溶解、液化。

将血液抽出注入玻璃管中,不久即发生凝血。其原因是血液中凝血因子被玻璃管内表面负电荷所激活,启动了内源性凝血过程的结果。

4.【参考答案】贫血的发生可概括为红细胞生成不足、破坏过多和大量丢失三个方面的原因。

1)红细胞生成不足:铁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缺乏叶酸或维生素B12导致巨幼细胞贫血。因维生素B12的吸收与内因子有关,所以胃壁细胞的大量破坏或胃大部分切除,回肠远端病变或切除均可因维生素]B12缺乏导致巨幼细胞贫血。由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因素损害红骨髓,造血干细胞可发生质的异常和量的减少,或造血微环境的缺陷,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肾脏病变可因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缺乏而导致肾性贫血。

2)红细胞破坏过多:脾功能亢进可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多而出现脾性贫血;母亲的血型抗体进入胎儿体内可引起新生儿溶血性贫血。

3)红细胞大量丢失:急性红细胞大量丢失可引起失血性贫血。

上一篇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