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基础篇
二、辨析题
教育决定人的发展。
答:错误。
此观点属于单因素论,是教育万能论的观点。这种观点主张教育可以改变人性,通过教育可以把人训练成任何一种人,认为教育可以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发挥主导作用,还认为教育可以不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而任意决定人的发展,忽视了人与人之间遗传素质的差异。此外,影响人发展的因素还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这是影响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总之,人的发展是内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说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起重要作用但不起决定作用?
答:环境泛指个体存在于其中的,在个体的活动交往中,与个体相互作用并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世界。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比自然环境大。
(1)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限制。一个人的身心能否得到发展和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2)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影响既取决于环境的给定性,又取决于主体的选择性。
环境的给定性指的是由自然与社会、历史遗产与他人为儿童个体所创设的生存环境,它们对于儿童来说是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儿童只能在客观的、先在的、给定的环境中生活,无法抗拒或摆脱环境的影响和限制,只有适应环境,才能获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主体的选择性是指作为客观的、复杂多变的环境究竟能在人的发展中起多大作用,起什么性质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对待环境的态度及其与环境的互动情况。环境的给定性不但不会限制人的选择性,而且正因为有了环境的给定性,反而激发了人的能动性、创造性。
(3)我们不能过分地夸大环境的作用。环境虽然重要,但不是决定人发展的根本因素。决定人发展的根本因素是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2.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要作用。
答: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命机体及其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这些遗传的生理特点,也叫遗传素质。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这为人接受教育、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可能。
总的来说,遗传物质在个体发展的每个阶段的作用大小是不一样的,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也日益减弱。
四、分析论述题
1.论述学校教育在儿童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答:(1)简介: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受教育者获得知识、技能,陶冶思想品德,发展智力、体力的一种活动,以便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
(2)表现:个体个性化和个体社会化。①教育的个体个性化功能:促进主体意识的发展培养个体合理的自主性;促进个体特征的发展,培养个体的独特性;开发人的创造性,促进人的个体价值的实现。②教育的个体社会化功能:促进人的观念、行为、能力、职业、身份和角色的社会化。
(3)原因:①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教育,尤其是学校教育,使得影响人的发展过程的因素加入了教育者这一主体,使环境成为经过选择、设计的环境,使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成为有指导、有成效的活动,从而有意识地引领年轻一代由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以促进社会的发展。②学校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文化知识之所以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主要是因为文化知识蕴含着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实践价值。③学校教育对提高人的现代性有显著的作用。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的现代化是社会现代化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我们应当自觉地优先发展教育,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教育对人的现代化的促进作用。
(4)发挥的条件:①从学校教育内部来讲,学校教育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与身心发展规律;学校教育需要具有一定的办学条件,如教育的管理方式、物质条件和环境氛围;学校教育要重视教师的素质,教师素养是制约教育作用的重要因素;学校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等都制约着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②从学校教育外部来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积极配合程度;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以及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配合程度;科技、信息对学校教育的改造程度等。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根据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分析狼孩儿的故事。
(2)请提出一些措施帮助他。
答:(1)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有遗传素质、环境、教育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①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身心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作用的大小不同,随着个体不断地发展,遗传素质的作用日益减弱。
②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表现为环境的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人具有能动性,可以选择环境、适应环境,还可以创造环境。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关,“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就是这个道理。环境的作用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但是不能过分夸大环境的作用。
③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因为知识有认识价值、能力价值、陶冶价值和实践价值。学生通过获取知识,认识事物特性,也就获得了通过社会实践改造事物的可能性。
④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对于狼孩儿来说,环境和教育对其影响巨大,使其遗传素质和主观能动性都几乎没有显现。狼孩儿因为在狼的环境中成长,接受狼群的生活习性,所以才成了“狼孩儿”。
(2)措施。①教给狼孩儿最基础的知识,使其循序渐进地适应人类的生活方式。②不一定要让狼孩儿在智力及其他方面达到人类正常的水平。③在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使其不断适应环境。
强化篇
二、辨析题
1.人是教育的产物。
答:错误。这种观点夸大了教育对人的作用。(1)教育对人的发展起主导作用,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深刻,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2)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主、积极的活动,同时还需要家庭、社区、社会等的配合,也就是说教育对人的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有条件的。(3)这是一种外铄论的观点,只看到了教育对人发展的影响,忽视了遗传和人的主
观能动性等因素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实际上人是内外因交互作用下的产物,教育只是提供主要的外部条件。
2.就儿童发展的整体而言,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
答:正确。
(1)教育要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这种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②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同方面也是不均衡的。教育工作者要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
(2)儿童生理成熟先于心理成熟,这是由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决定的,我们不能无视这一点。要看到生理的基础作用,了解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先是生理成熟,然后才是心理成熟。
三、简答题
1.简述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对教育的制约。
答:(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方向性、顺序性和不可逆性。不仅身心发展的整体过程表现出一定的顺序,它的个别过程也是如此。要求教育必须遵循量力性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要有序地、慢慢地促进青少年的发展,不能揠苗助长、急于求成。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在人的发展过程中,身体、心理的发展都呈现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阶段。人的发展变化既体现量的积累,又表现质的飞跃,从而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在个体发展的不同阶段,会表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要求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育任务要有所不同,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也应有所不同,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在不同个体之间,由于遗传、环境及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即使在同一年龄阶段,不同个体之间身心发展也存在着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同;二是不同个体身心发展的质量也可能不同。要求教育必须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不同的受教育者的发展特征,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4)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均衡性,同一个体身心的发展不是同步进行的。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身心发展是不均衡的;二是在同一时期,青少年身心不同方面的发展也是不均衡的,有的方面在较低的年龄阶段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有的方面要在较高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重视研究不同时期个体的成熟状况及其特征,了解成熟期,抓住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积极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发展。
(5)人的身心发展具有整体性,人的发展的整体性要求教育把学生看作复杂的整体,促进学生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和谐地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为完整和完善的人。
(6)人的发展还有互补性,这尤其表现在残疾人身上。也就是说当人失去了一种感官或者身体的一部分,其他感官或者身体其他部分会发展得格外好,以弥补缺失的那部分。
2.试述个体主观能动性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并说明对此我们所应采取的教育策略。
答:(1)含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要指个体在后天生活中形成的人生态度、价值理想、道德品质、知识结构、身体素质、个性特征等,其核心是人生态度和价值理想。
(2)表现:①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教育、环境和遗传素质只是为个体提供了基础条件,这些条件能否发挥作用以及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最终完全取决于个体自己。②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人在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改造着环境,也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提升了个人的能力与素质,这是主体自我建构的过程。③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人在发展中,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发展,个体能够逐渐有目的、自觉地影响自己的发展。它意味着人不仅能把握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且能把自身的发展当作自我认识的对象和自觉实践的对象,从而能够进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3)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正确认识到学生是有个体差异的、独特的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潜能的不断发展。
四、分析论述题
1.试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下文中所述事例。
答:影响人发展的主要因素有: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
(1)遗传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命机体及其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及本能、天赋倾向等。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方仲永五岁能作诗,说明其有作诗的天赋,遗传提供了很好的前提条件。
(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限制。方仲永所处的家庭环境主要是由其父亲决定的,其父只贪图眼前利益,让其错失了学习的最佳时间,影响了发展。
(3)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意思是说方仲永的父亲只贪图眼前的利益,目光短浅,并没有让方仲永接受后天教育。人的才能发展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培养,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所以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至关重要。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制约着环境影响的内化与主体的自我建构,个体通过能动的活动选择,建构着自我的发展。一个人是否能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方仲永接受父亲的安排,自己亦不主动学习,不提高自己,最终“泯然众人”。
总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缺一不可,其中人的主观能动性起决定性作用。
2.根据以下材料谈谈你对这个事件的理解。
答:该材料体现的是西方“在家上学”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西方的“在家上学”是指一个家庭或者几个家庭的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们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1)有些家长之所以会像材料中的父亲一样选择“在家上学”,源于学校教育存在弊端。
①应试教育;②忽视学生个性化、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发展;③无法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2)“在家上学”也存在一些缺点:①教育质量堪忧,比如材料中的李婧磁连初中试卷都考不及格;②同伴环境的缺失,比如材料中父女俩都以独来独往的形象出现在人前。
(3)学校教育在个体,尤其是在年轻一代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它的优点有:①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他们明确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转化活动的规律和方法;④学校教育是制度化、规范化、规律化、专门化的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⑤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知识的竞争,而学校是传播和创造知识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有利于
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是一个人踏上社会所必不可少的;⑥当今的劳动和社会分工,无不是以一个人的能力或技能来分配的,而学校就是专门提供这种人才的场所。
(4)我认为大多数家长应该把孩子送到学校里接受教育,因为学校教育具有无可比拟的优
越性。但如果少部分家长选择“在家上学”也无可厚非,这样的家长应具备高学历或者高教育
水平,能够把孩子教育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政策法律,规定“在
家上学”孩子的教育成果应达到某种水平,方可允许其在家上学。
五、名词解释
1.内发论
答:(1)代表人物与思想:以高尔顿为代表的遗传决定论、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格赛尔的成熟论(著名的同卵双生子爬梯实验)、孟子的性善论等。
(2)基本观点: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3)评价:内发论过分强调人的发展动因是由人的内在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而忽视了外部因素和人的能动性对人发展的影响。
2.外铄论
答:(1)代表人物:中国的荀子、英国的洛克和美国的华生等。
(2)基本观点: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3)评价:外铄论者都强调外部力量的意义,故一般都看重教育的价值。外铄论的观点也是片面的,但是外铄论者研究了内发论者没有关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外界因素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还为深入研究外部作用如何才能被作用对象接受并内化提供了认识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