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759-2296349

课程咨询微信号:619809370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81号新宇大厦501室

新闻中心

2024年护理综合押题:第1-3章问答题-湛江专升本培训

2023-08-16

基础护理学押题要点【第一章至第三章】

简答题

1.简述发生医院感染的常见原因。

(1)机体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及心理因素。

(2)机体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诊疗活动、医院环境和医院管理体制等。

 

2.简述内源性医院感染的主要特点。

(1)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病人既是感染源,也是易感宿主。

(2)传播途径主要是自身直接接触传播。

(3)病原体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个体的抵抗力下降、菌群易位或菌群失调时,成为条件致病菌而造成感染。

(4)病原体除可导致自身感染外,也具有传播他人的能力。

 

3.简述医院感染中常见的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以空气为媒介,随气流流动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3)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4)其他:如生物媒介传播。

 

4.简述湿热消毒灭菌法的种类。

(1)压力蒸汽灭菌法。

(2)煮沸消毒法。

(3)其他:如低温蒸汽消毒法和流通蒸汽消毒法。

 

5.简述压力蒸汽灭菌时的注意事项。

(1)安全操作。

(2)包装合适,先清洗干燥,再选择合适材料包装。

(3)装载重量、容积恰当。

(4)密切观察温度、压力等。

(5)灭菌后物品应冷却,温度降至室温时才能卸载;每批次应检查灭菌是否合格。

(6)定期监测灭菌效果。

 

6.简述煮沸消毒时的注意事项。

(1)消毒前物品刷洗干净,全部浸没水中≥3cm

(2)水沸计时,维持≥15分钟。

(3)根据物品性质决定物品放入水中的时间。

(4)水的沸点受大气压影响,海拔每增高300m,消毒时间需延长2分钟。

(5)可将碳酸氢钠加入水中配成1%~2%的浓度,以提高沸点增强杀菌、去污防锈作用。

(6)消毒后应将物品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有效期4小时。

 

7.简述紫外线灯消毒的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1)消毒范围:空气消毒、物品表面消毒、液体消毒。

(2)注意事项:

①保持灯管清洁,定期擦拭;

②消毒环境清洁干燥,温湿度合适;

③消毒时间须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若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需更换灯管;

④加强防护,照射时人应离开房间;

⑤定期监测:至少每年标定1次灯管照射强度,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监测消毒效果。

 

8.简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方法。

(1)浸泡法。

(2)擦拭法。

(3)喷雾法。

(4)熏蒸法。

 

9.简述按消毒效力分类的化学消毒剂类型。

(1)灭菌剂。

(2)高效消毒剂。

(3)中效消毒剂。

(4)低效消毒剂。

 

10.简述医院工作中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

(1)通常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灭菌的程序;但是被阮毒体、气性坏殖及原因不明的突发传染性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按常规清洗消毒灭菌。

(2)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3)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1.简述消毒供应中心划分工作区域时应遵循的原则。

(1)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2)各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去污区和检查包装灭菌区均应设洁、污物品通道和人员出入缓冲间(带)。

(3)缓冲间(带)应设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无菌物品存放区不设洗手池。

 

12.简述卫生手消毒的指征。

下列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

(2)接触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3)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

(4)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13.简述无菌操作过程中应遵循的无菌原则。

(1)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2)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3)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4)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5)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6)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7)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8)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更换。

(9)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病人使用。

 

14.简述隔离工作中应遵循的原则。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

(1)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

(2)严格执行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加强三区管理。

(3)隔离病室环境定期消毒,物品处置规范。

(4)实施隔离教育,加强隔离病人心理护理。

(5)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实施终末消毒处理。

 

15.简述保护性隔离的具体措施。

(1)设专用隔离室,室外悬有明显的隔离标识。病室内空气应保持正压通风,定时换气。

(2)进出隔离室应遵循有关规定:凡进入病室内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区域。

(3)正确处理污物:病人的引流物、排泄物、被其血液及体液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分装密闭,标记后送指定地点。

(4)加强探视管理:原则上不予探视,探视者需要进入隔离室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

 

16.简述穿隔离衣的指征。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病人如传染病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等时。

(2)对病人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病人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17.良好的医院环境应具备什么特点?

(1)服务的专业性:在医院环境中,病人是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双重属性的复杂生命有机体。由于护理人员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中起相对独立的作用,因此现代医院对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要求其具有全面的专业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能力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科学地照顾病人,为其提供专业的生活护理、精神护理、营养指导等服务,进一步满足病人多方位的健康需求。

(2)安全舒适性:医院是病人治疗病痛,恢复健康的场所,应在治疗性安全、生物环境安全和医患和谐方面都满足病人安全的需要。

(3)管理统一性:医院医疗服务面广,分工协作部门复杂多样,在“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医院根据具体情况制定院规,统一管理,保护病人及医院工作人员的安全,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4)文化特殊性:适宜的医院文化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条件,构建医院文化正在日益由表层的物质文化向深层的精神文化渗透,将“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融入到医院管理中是医院组织文化建设的关键。

 

18.请从护患关系影响因素的角度,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哪些措施?

(1)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善于运用语言,发挥语言的积极作用,减轻病人的陌生感,消除病人的紧张、焦虑情绪,帮助病人建立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通过恰当的交谈,帮助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身的疾病,帮助病人肯定自己的价值与自尊。

(2)行为举止上,护理活动中,护理人员的技术操作及其行为受到病人的关注,是病人对自身疾病和治疗效果认识的重要信息来源。因此护士要亲切自然,精神饱满,着装得体,举止大方,操作时要稳、准、轻、快,消除病人的疑虑,带给病人心理上的安慰。

(3)情绪上,护士在工作中的情绪对病人有很大的感染力,护士的积极情绪可使病人乐观开朗,消极的情绪会使病人变得悲观焦虑。因此,护士要在自我情绪认知的基础上,学会控制情绪,掌握自我调整和自我安慰的方法,寻找正确的压力释放途径,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并时刻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病人,为病人提供积极乐观,心身愉悦的治疗环境。

(4)工作态度上,护士的工作态度对护患关系的发展和病人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响。在护理工作中,护士应积极通过自己的工作态度来取得病人的信任,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可使病人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真诚的热情、友善的态度可使病人感受到温暖并获得支持,有助于病人疾病的恢复,促进护患关系的良性发展。

 

 

1.哪些构成医院感染的感染链?

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并互相联系,就构成了医院感染的感染链。

(1)感染源:主要分为两类:内源性感染的感染源为病人本人;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来自病人之外的宿主或医院环境,主要包括: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环境贮源、动物感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其他途径如通过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生物媒介传播。

(3)易感宿主: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医院感染常见的易感人群主要有:

①婴幼儿及老年人;

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

③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

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

⑤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

⑥营养不良者;

⑦手术时间长或住院时间长者;

⑧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

 

2.简述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管理。

(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

(3)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

(4)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3.如何加强手卫生的管理?

(1)制定手卫生制度。

(2)配备手卫生设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定期开展广泛的手卫生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能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和技能,保证手卫生的效果。

(4)对照WHO提出“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开展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督。

(5)加强手卫生效果的监测,尤其是重点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手消毒效果监测。

上一篇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