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治押题:简答/论述/分析题第四章-广东普通专升本培训
第四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的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以工业为主导,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要求包括:①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②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③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④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⑤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⑥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二、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思想来源,同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和理论指导。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大意义主要体现为: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得
到发展。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所取得的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汲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的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三、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的经验教训:
党在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中,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遇到了严重的挫折。主要经验教训包括: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应该将它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释放出更大的力量,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斗争,注意不能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从实际出发,从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最终到达自由王国。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社会形态的不同不能成为我们闭关自锁,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联系的原因,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为此,我们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四、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主要内容
① 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们不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始终,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② 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人民内部矛盾和敌我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关于解决社会主义社会矛盾,毛泽东认为“我们历来就主张,在人民民主专政下面,解决敌我之间的和人民内部的这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采用专政和民主这样两种不同的方法。”
③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④ 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⑤ 关于区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目的和意义。毛泽东指出:“我们提出划分敌我和人民内部两类矛盾的界限,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一场新的战争——向自然界开战,发展我们的经济,发展我们的文化”,“巩固我们的新制度,建设我们的新国家”。
(2)评价(意义)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特别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初步探索的一个重大成果,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五、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针原则:
人民内部矛盾,包括工人阶级内部的矛盾、农民阶级内部的矛盾、知识分子内部的矛盾、工农两个阶级之间的矛盾等等。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所谓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针对人民内部矛盾在具体实践中的不同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方针、原则。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
(1)政治思想领域的矛盾
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
(2)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矛盾
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
(3)人民群众和政府机关的矛盾
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4)科学文化领域的矛盾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
(5)共产党和民主党派的矛盾
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6)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区分两类矛盾。
六、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基本方针:
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为: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1)对敌我矛盾:采用专政方法,运用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机器,对于国家内部那些反抗社会主义改造、破坏社会主义建设的敌对分子和严重犯罪分子依法治罪,剥夺他们的政治权利,强迫他们从事劳动,并在劳动中尽量使他们改造成为新人。
(2)对人民内部矛盾:采用民主方法,就是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这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总方针。
七、党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中取得了以下重要的理论成果: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思想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3)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有一个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问题。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1)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它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2)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一方面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建立起来,它是和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的;另一方面它还很不完善,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和生产力的发展又是相矛盾的。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1)以工业为主导,重工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重点,逐步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基础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体系,这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安全,实现国家富强所必需的。但同时必须充分注意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2)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以农轻重为序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及一整套“两条腿走路”的工业化发展思路,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同时并举,中央工业和地方工业同时并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同时并举,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同时并举要求包括:①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②必须采取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③必须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④必须重视知识分子工作;⑤必须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⑥必须积极探索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八、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1)坚持走自己的路是中国基本国情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以马列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但中国革命时期所面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是马列思想体系中所没有的。如果一味地照搬马列思想带领中国革命而不思变革,探索和总结新的指导思想,中国的革命事业也只能是举步维艰。事实上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中国革命初期,以马列绝对拥护者身份自居而组成的中央领导层坚持中国革命应该学习苏俄革命走城市包围农村线路,但是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坚持认为中国国情是马列思想不曾涵盖的,所以中国革命也不能一味地照搬苏俄线路,这是犯了教条主义错误,而农村包围城市的总线路才是更符合中国国情的线路方针。当时这个思想路线在中国共产党员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使中国革命早期遭遇了很大的挫折。到了革命胜利,建立了新的中国政府后,经济建设是当时政府领导人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但在如何发展上,中国领导人又犯了照搬别人方法路线的错误才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一次次的失败与总结证实了,中国要想发展富强就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线。
(2)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造成了严重后果,留下了深刻的教训,这些教训启示我们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① 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应该将它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释放出更大的力量,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② 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始终坚持党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判断,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斗争,注意不能把阶级斗争扩大化,搞大规模的政治运动。
③ 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从实际出发,从不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最终到达自由王国。
④ 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大力发展人民民主,确保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各种制度和法律不能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能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⑤ 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健全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是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的政治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指导党内生活的基本准则。必须大力发扬党内民主,确保党员的民主权利。
⑥ 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社会形态的不同不能成为我们闭关自锁,不与资本主义国家发生联系的原因,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应该要比资本主义国家创造出更大的生产力,为此,我们要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同一切国家的经济技术交流,包括同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贸易关系,并提出要学习一切国家和民族的长处。历史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九、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对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
(1)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其他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有所不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发展和完善来解决的。
十九大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新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判断,其依据之一就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党中央作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的判断是对我国国情的精准把握,作出判断的依据主要有:
① 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落后的社会生产”的提法已经不能真实反映我国发展的现状。
②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再只讲“物质文化需要”已经不能真实全面反映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
③ 影响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对社会主要矛盾作出新判断新表述,必须找准制约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因素,这是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3)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认识到主要矛盾才能解决制约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发展。
① 要认识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党和国家工作要着眼于主要矛盾的解决来进行,继续推动发展,同时要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
②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没有改变我们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因此要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但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支配和影响其他矛盾的主要矛盾。面对我国现在面临的新矛盾,需要:
① 科学的认识和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注重生态文明建设。
② 团结和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努力克服问题,攻坚克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缩小人民日益增长的社会文化需求与社会生产之间的差距,提升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十、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
(1)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带领全国人民,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了广大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也使得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得到发展。
(2)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失败的教训,都是党的宝贵财富,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所取得的成就为开启新时期新道路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3)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党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汲取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的实践形成了许多独创性的成果,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不仅丰富了中国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也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为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经验和借鉴。
十一、我国在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中取得的经验教训:
(1)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符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必须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必须从实际出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建设规模和速度要和国力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4)必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5)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加强执政党建设。
(6)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成果来建设社会主义,不能关起门来搞建设。
十二、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
对国内主要矛盾的认识是正确的,具体分析如下:
① 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统治的任务,民族资产阶级虽与它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却有着反对它们、革命的一面,是无产阶级应该争取和团结的力量,因此是中间阶级。
② 在1952年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已经完成之后,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主要对象。要实行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所以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即是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故不应再将民族资产阶级称为中间阶级。
十三、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
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依据是,民族资产阶级既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又受封建主义的束缚,它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是革命的力量之一。
① 用民主的方法解决政治思想领域的实行“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坚持说服教育、讨论的方法物质利益、分配方面的实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方面的利益人民群众和政。
② 府机关的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努力克服政府机关的官僚主义,也要加强对群众的思想教育。
③ 科学文化领域的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通过自由讨论和科学实践、艺术实践去解决共产党和民主。
④ 党派的实行在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各民族之间的实行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方针,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等等区分两类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