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759-2296349

课程咨询微信号:619809370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81号新宇大厦501室

新闻中心

第二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基础护理技术》教材习题答案

2022-10-08

第二章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基础护理技术》教材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1.C

2.D

3.E

4.A

5.C

6.D

7.D

8.E

9.E

10.C

11.D

12.B

13.A

14.B

15.C

16.D

17.C

18.B

19.E

20.B

21.B

22.B

23.A

24.C

25.C

26.A

27.B

28.D

29.B

30.C

31.C

32.E

33.E

34.D

35.B

36.A

37.A

38.C

39.D

40.C

41.A

42.D

43.E

44.B

45.B

46.B

47.E

48.B

49.A

50.E

51.E

52: D

53.B

54.A

55.B

56.E

57.B

58.A

59.C

60.D

61.A

62.E

63.D

64.A

65.A

66.D

67.E

68.E

69.B

70.B

71.A

 

二、填空题

 

1.内源性   外源性

2.传播途径   易感宿主

3.空气传播   飞沫传播

4.漂洗   终末漂洗

5.物理   化学

6.下排气   预排气

7.10%    90%

8.低低

9.C波    253.7

10.90    70

11..擦拭   熏蒸

12.碳酸氢钠   亚硝酸钠

13.中水平消毒法   低水平消毒法14.消毒   清洗消毒灭菌

15.中度危险性物品   低度危险性物品

16.随时消毒   终末消毒

17.Ⅰ  150

18.黄黑

19.检查  包装及灭菌区  无菌物品存放区

20.卫生手消毒  外科手消毒

21.10   5

22.药名   剂量   浓度

23.24   4   24

24.感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宿主(易感人群)

25.清洁区   潜在污染区(半污染区)   污染区

26.标准预防   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

27.三隔离期

28.蓝黄粉

29.外科   医用防护

 

三、名词解释

 

1.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2.内源性医院感染 又称自身医院感染,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病人在医院内遭受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病原体为病人体内或体表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3.交叉感染 指各种原因引起的病人在医院内遭受非自身固有病原体侵袭而发生的医院感染。

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

4.感染源 又称病原微生物贮源,指病原体自然生存、繁殖并排出的宿主(人或动物)或场所。

5.空气传播 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以空气为媒介,随气流流动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6.飞沫传播 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7.消毒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8.灭菌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并达到灭菌保证水平的方法。

9.灭菌保证水平 是灭菌处理单位产品上存在活微生物的概率,通常表示为10-6,即经灭菌处理后在一百万件物品中最多只允许一件物品存在活微生物。

10.电离辐射灭菌法 利用放射性同位素60Co发射高能γ射线或电子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进行辐射灭菌的方法。

11.高效消毒剂 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等,对细菌芽胞也有一定杀灭作用的化学制剂。

12.高度危险性物品 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

13.预防性消毒 指在未发现明确感染源的情况下,为预防感染的发生对可能受到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和场所进行的消毒。

14.终末消毒 指传染源离开疫源地后进行的彻底消毒。可以是传染病病人住院、转移或死亡后,对其住所及污染物品进行的消毒;也可以是传染病病人出院、转院或死亡后,对病室进行的最后一次消毒。

15.随时消毒 指疫源地内有传染源存在时进行的消毒,目的是及时杀灭或去除传染源所排出的病原微生物。

16.消毒供应中心 是医院内承担所有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物品的清洗消毒、灭菌以及灭菌物品供应的部门,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科室。

17.洗手 指医务人员用肥皂(或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去除手部皮肤污垢、碎屑和部分致病菌的过程。

18.无菌技术 指在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人人体和防止无菌物品、无菌区域被污染的技术。

19.标准预防 是基于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针对医院所有病人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

20.隔离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从病人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21.保护性隔离 以保护易感人群作为制订措施的主要依据而采取的隔离,也称反向隔离,适用于抵抗力低下或极易感染的病人。

 

四、简答题

 

1.答:

(1)机体自身因素:包括生理因素、病理因素及心理因素。

(2)机体外在因素:主要包括诊疗活动、医院环境和医院管理体制等。

 

2.答:

(1)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病人既是感染源,也是易感宿主。

(2)传播途径主要是自身直接接触传播。

(3)病原体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个体的抵抗力下降、菌群易位或菌群失调时,成为条件致病菌而造成感染。

(4)病原体除可导致自身感染外,也具有传播他人的能力。

 

3.答:

(1)接触传播: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2)空气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以空气为媒介,随气流流动而导致的疾病传播。

(3)飞沫传播: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4)其他:如生物媒介传播。

 

4.答:

(1)压力蒸汽灭菌法。

(2)煮沸消毒法。

(3)其他:如低温蒸汽消毒法和流通蒸汽消毒法。

 

5.答:

(1)安全操作。

(2)包装合适,先清洗干燥,再选择合适材料包装。

(3)装载重量、容积恰当。

(4)密切观察温度、压力等。

(5)灭菌后物品应冷却,温度降至室温时才能卸载;每批次应检查灭菌是否合格。

(6)定期监测灭菌效果。

 

6.答:

(1)消毒前物品刷洗干净,全部浸没水中≥3cm

(2)水沸计时,维持≥15分钟。

(3)根据物品性质决定物品放入水中的时间。

(4)水的沸点受大气压影响,海拔每增高300m,消毒时间需延长2分钟。

(5)可将碳酸氢钠加入水中配成1%~2%的浓度,以提高沸点增强杀菌、去污防锈作用。

(6)消毒后应将物品及时取出置于无菌容器内,有效期4小时。

 

7.答:

(1)消毒范围:空气消毒、物品表面消毒、液体消毒。

(2)注意事项:①保持灯管清洁,定期擦拭;②消毒环境清洁干燥,温湿度合适;③消毒时间须从灯亮5~7分钟后开始计时,若使用时间超过1000小时,需更换灯管;④加强防护,照射时人应离开房间;

⑤定期监测:至少每年标定1次灯管照射强度,应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监测消毒效果。

 

8.答:

(1)浸泡法。

(2)擦拭法。

(3)喷雾法。

(4)熏蒸法。

 

9.答:

(1)灭菌剂。

(2)高效消毒剂。

(3)中效消毒剂。

(4)低效消毒剂。

 

10.答:

(1)通常遵循先清洗后消毒灭菌的程序;但是被肮毒体、气性坏疸及原因不明的突发传染性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先消毒,再按常规清洗消毒灭菌。

(2)根据医院用品的危险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3)根据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危害性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4)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1.答:

(1)物品由污到洁,不交叉、不逆流;空气流向由洁到污;去污区保持相对负压;检查、包装及灭菌区保持相对正压。

(2)各区之间应设实际屏障;去污区和检查包装灭菌区均应设洁、污物品通道和人员出入缓冲间(带)。

(3)缓冲间(带)应设洗手设施,采用非手触式水龙头开关,无菌物品存放区不设洗手池。

 

12.答:下列情况下应先洗手,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后。

(2)接触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3)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后。

(4)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13.答:

(1)明确无菌区、非无菌区、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非无菌物品应远离无菌区。

(2)操作者身体应与无菌区保持一定距离。

(3)取、放无菌物品时,应面向无菌区。

(4)取用无菌物品时应使用无菌持物钳。

(5)无菌物品一经取出,即使未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6)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治疗台面以上,不可跨越无菌区,手不可接触无菌物品。

(7)避免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8)如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予更换。

(9)一套无菌物品供一位病人使用。

 

14.答:

隔离的实施应遵循“标准预防”和“基于疾病传播途径的预防”原则。

(1)隔离标志明确,卫生设施齐全。

(2)严格执行服务流程,保证洁、污分开,加强三区管理。

(3)隔离病室环境定期消毒,物品处置规范。

(4)实施隔离教育,加强隔离病人心理护理。

(5)掌握解除隔离的标准,实施终末消毒处理。

 

15.答:

(1)设专用隔离室,室外悬有明显的隔离标识。病室内空气应保持正压通风,定时换气。

(2)进出隔离室应遵循有关规定:凡进入病室内人员应穿戴灭菌后的隔离衣、帽子、口罩、手套及拖鞋;未经消毒处理的物品不可带入隔离区域。

(3)正确处理污物:病人的引流物、排泄物、被其血液及体液污染的物品,应及时分装密闭,标记后送指定地点。

(4)加强探视管理:原则上不予探视,探视者需要进入隔离室时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凡患呼吸道疾病者或咽部带菌者,包括工作人员均应避免接触病人。

 

16.答:

(1)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病人如传染病病人、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等时。

(2)对病人实行保护性隔离时,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病人的诊疗、护理时。

(3)可能受到病人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五、论述题

 

1.答: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宿主同时存在并互相联系,就构成了医院感染的感染链。

(1)感染源:主要分为两类:内源性感染的感染源为病人本人;外源性感染的感染源来自病人之外的宿主或医院环境,主要包括:已感染的病人及病原携带者、环境贮源、动物感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包括:接触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其他途径如通过动物携带病原微生物而引起的生物媒介传播。

(3)易感宿主:病原体传播到宿主后是否引起感染主要取决于病原体的毒力和宿主的易感性。医院感染常见的易感人群主要有:①婴幼儿及老年人;②机体免疫功能严重受损者;③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④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者;⑤接受各种侵入性诊疗操作者;⑥营养不良者;⑦手术时间长或住院时间长者;⑧精神状态差,缺乏主观能动性者。

 

2.答:

(1)建立医院感染管理机构,加强三级监控。

(2)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依法管理医院感染。

(3)落实医院感染管理措施,阻断感染链。

(4)加强医院感染学教育,督促各级人员自觉预防与控制医院感染。

 

3.答:

(1)制定手卫生制度。

(2)配备手卫生设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3)定期开展广泛的手卫生培训,使广大医务人员能掌握必要的手卫生知识和技能,保证手卫生的效果。

(4)对照WHO提出“手卫生的五个重要时刻”开展并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指导与监督。

(5)加强手卫生效果的监测,尤其是重点部门工作的医务人员应定期进行手消毒效果监测。

 

4.答:

(1)①安全操作;②包装合适,外用化学指示胶带贴封;③装载恰当,物品体积不超过30cm×30cm×50cm,装填量不得超过90%,但不小于柜室容量的10%;④密切观察:灭菌时间3分钟,从柜室的温度达到要求时开始计算灭菌时间;⑤灭菌后卸载:从灭菌器卸载取出的物品冷却时间应>30分钟,温度降至室温时才能移动;检查灭菌是否合格;灭菌后物品尽快使用,不能储存,无有效期;⑥定期监测灭菌效果。

(2)进行“剖腹探查术”的手术室环境属于I类环境。通常选用以下方法净化空气:安装空气净化消毒装置的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空气洁净技术;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或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紫外线灯照射消毒;达到I类环境空气菌落数要求的其他空气消毒产品。

(3)按医院用品的危险性分类,血压计属于低度危险性物品;手术器械、术中输注的血液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

(4)病人出院2个月后被诊断为“丙型肝炎”,属于医院感染。因为丙型肝炎与住院时术中输血有直接关系,属于在医院内获得而出院后发生的感染,符合医院感染的定义和诊断标准。

 

5.答:

(1)病人应采取经接触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隔离措施还有:①隔离病室使用蓝色隔离标志。②病人安置在单间或同种病原同室隔离;减少人员出入隔离室,严格限制人员进出隔离室。③加强隔离室物品的消毒处理,病人的生活物品清洁、消毒后方可带出,标本需用密闭容器运送;感染者的医疗废物需用双层防渗漏医疗垃圾袋密闭运送。④医务人员加强手卫生和个人防护,近距离操作如吸痰、插管等需戴防护镜;可能污染工作服时穿隔离衣,护理病人时应穿一次性隔离衣。

 

6.答:

(1)病人应采取空气传播的隔离与预防。

(2)隔离区域划分:清洁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值班室、卫生间、男女更衣室、浴室以及储物间、配餐间等;半污染区包括医务人员的办公室、治疗室、护士站、病人用后的物品、医疗器械等的处理室、内走廊等;污染区包括病室、处置室、污物间以及病人入院、出院处理室等。

(3)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隔离措施还包括:①病室使用黄色隔离标志;②可与其他肺结核病人同居一室,尽量使远离其他病室,有条件可使用负压病室,通向走道的门窗须关闭;③当病人病情允许时,应戴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其活动范围;④为病人准备专用的痰杯,口鼻分泌物需经消毒处理后方可丢弃,被病人污染的敷料应装袋标记后处理;⑤严格空气消毒;⑥医务人员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不同的防护用品。进入确诊或可疑传染病病人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防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病人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4)护士给病人输液后,应进行卫生手消毒:先按七步洗手法的洗手步骤洗手并干燥;再将双手涂满消毒剂揉搓至自然干燥。

上一篇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