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电话:0759-2296349

课程咨询微信号:619809370

地址:湛江市霞山区人民大道南81号新宇大厦501室

新闻中心

2024年考研《教育心理学》密押试题3答案教育学311

2023-12-08

第三套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145小题,每小题2分,共90分。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试题要求。

1.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按照上题的表格和方法进行判断。题目中不让他们坐同桌了属于撤销愉快刺激,对应的是负惩罚,答案选D项。

2.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派生类属学习和相关类属学习都属于下位学习。其中,派生类属学习是指新的知识是学生已有知识的一个例证;相关类属学习是指新内容扩展、修饰、限定了已有内容。从题目中定滑轮是一种特殊的杠杆”,可以判断出新学习的定滑轮是一个下位概念,CD项排除;再通过定滑轮不是硬棒说明新知识对原有知识进行了扩展、修饰和限定。因此,属于相关类属学习。

3.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认知灵活性理论中,高级知识的学习对应的是结构不良领域知识的学习。这类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在各种情境下通过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把握概念的复杂性以及概念之间的联系,最终能够广泛而灵活地将知识应用到各种具体情境中。案例解决与这一过程一致。

4.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马斯洛和罗杰斯都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都是认知主义心理学的观点,AB项错误。罗杰斯将学习分为认知学习和经验学习,其中认知学习只发生在颈部以上”,只涉及心智,不涉及情感;而经验学习是一种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学习,一种与个人各部分经验都融合在一起,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以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与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观点一致。

5.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去抑制效应指个体看到榜样因做出自己原来抑制的行为而受到奖励时,加强这种反应的倾向。

6.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一按开关灯就亮是连续强化程式,即给予每个反应强化,并迅速学会反应。随堂测验是变时强化程式,即不定时给予强化。

7.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表征学习是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它们代表什么。例如,这个符号对初生儿童是完全无意义的,在儿童多次同狗打交道的过程中,儿童的长辈或其他年长儿童多次指着狗(实物)”,儿童逐渐学会用”(语音)代表他们实际见到的狗。这个声音符号对某个儿童来说也就获得了意义。命题学习是掌握概念或事物之间的关系,命题是以句子的形式表达的,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句子里的北京代表特殊城市,中国的首都是一个特殊对象的名称。这个命题陈述了具体的事实。

8.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当在环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这一过程就是正强化。教师奖励一朵小红花给主动捡起垃圾的学生,希望他以后继续保持这样的品行属于正奖励。正惩罚是指当儿童出现不适宜的行为时,家长可以施加一个厌恶的刺激,从而减少儿童不适宜行为的出现。母亲将犯错的孩子关禁闭属于正惩罚。

9.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加涅按学习的简繁水平不同,提出了八类学习:信号学习、刺激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想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原理)的学习、解决问题的学习。加涅的这一分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其中复杂程度最高的是解决问题的学习。

10.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孩子吃完青菜才可以吃鸡腿;孩子做完作业才可以玩玩具;孩子读完课本才可以踢球都属于普雷马克原理的强化手段。普雷马克原理,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物,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参与不喜爱的活动。D项是指二级强化,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与一级强化反复联合获得了自身强化效力的强化,如金钱对婴儿来说,它不是强化物,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糖时,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效果。

11.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D项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连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C项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题干中,出国留学的愿望很明显属于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12.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肚子饿,找吃的的行为朝向一个方向——厨房,因此体现了指向功能。

13.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内部动机是纯粹出于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而进行学习的动机。

14.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根据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两个维度,自我价值理论将学生组合出四种类型,分别对应建立自我价值的四种动机倾向。小明因为考试失败,所以不愿来上学,说明小明在极力逃避可能会显示自己无能的情境,属于高避”,并且他没有来上学,说明对成功的追求属于低趋

15.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请注意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和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的区别。前者关注的是学习内容与个人之间的关系;后者则强调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它只涉及心智,而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因此,按照罗杰斯的观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是一种在颈部以上发生的学习”,并不是罗杰斯所指的有意义学习。

16.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根据动机的作用范围,动机可以分为个人动机和情境动机。个人动机又叫一般动机,指的是与个体自身的需求、信念和价值观以及性格特征密切相关的动机,特点是稳定、持久,贯穿于学校生活的始终乃至毕生;情境动机又叫具体动机,指的是与情境因素密切相关的动机。

17.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宋钦宗以此诗激励天下读书人刻苦读书、博取功名。读书之目的不是当下的快乐,而是未来的生活富足、社会地位,因此涉及远景动机、外部动机和成就动机。

18.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一个人追求成功的动机影响其对不同难度任务的选择。当个体有较高的成就动机时,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当个体有较低的成就动机时,倾向于选择难度较大或较小的任务。

19.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阿特金森认为,趋向成功的动机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特质,是个体实现因成功而感到自豪的能量;对成功的主观期望水平是个体基于过去的经验对达成类似目标的可能性大小的主观估计,或者是个体理解到的成功的可能性;取得成就的诱因值是获得成功后体验到的积极情绪的程度。

20.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A项掌握趋近目标:着眼于掌握知识、完成任务,获得比自己过去高的能力或者胜任任务的能力。B项掌握回避目标:着眼于避免跟自己相比、跟任务相比感到自己无能,避免任务没有完成或者内容没被掌握。C项表现趋近目标:着眼于展现自己的能力,做到比别人优秀。D项表现回避目标:着眼于避免在别人面前表现差劲,避免跟别人相比显示自己的无能。

21.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诱因对比效应表明,某一强化影响的大小根据有机体受到的先行强化而定。在得到同样强度的强化时,曾得到较低强化的有机体其行为水平会因诱因(强化)对比而变得偏高,而曾得到较高强化的有机体其行为水平会因诱因对比而变得偏低。个体根据以往的经验会形成强化标准,当强化的量与标准一致或高于标准时才能有效果。

22.B。解析:此题属于拓展类题目。罗特的控制点理论认为,内控型强调结果由个体的自身行为造成或者由个体的稳定的个性特征决定;外控型认为事情是由个体之外的因素导致。认为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环境是将结果归因于外在因素,故属于外控型。

23.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首先,题目中问的是缺失需要”,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属于缺失需要,这些需要的产生是由于缺失,一旦缺失需要得到满足,对其需求的强度就会下降。求知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需要,这类需要的特点是永不满足。

24.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赢得地位和自尊属于自我提高内驱力。

25.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获得老师的赞许属于附属内驱力。

26.B。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类题目。掌握目标的学生持能力发展观,表现目标的学生持能力不变观。

27.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根据有机整合理论,无动机说明缺少行为意愿,认为行为结果不重要,或者是自己没有能力做出这个行为;外部动机不是出于对活动本身的兴趣,而是为了获得某种可分离的结果而去从事一项活动,它分为外部调节、内摄调节、认同调节、整合调节;内部动机则是人固有的一种追求新奇和挑战、发展和锻炼自身能力、用于探索和学习的先天倾向。如果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那么个体从事活动是为了活动本身的乐趣。而题目中的学生不是出于这一目的,属于外部动机。

28.B。解析:此题属于细节记忆类题目。竞争型的课堂结构能够激发学生以表现目标为中心的动机系统。

29.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在对学习动机的作用作出解释时,行为主义学派强调外部动机的作用,倾向于运用刺激、惩罚、强化等概念来解释行为产生的原因;认知主义学派强调内部动机的作用,认为一个人如果喜欢一项工作,就会非常努力地工作,专注于自己选择的目标,甚至忍受饥饿或困难;社会学习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班杜拉在自我效能感理论中提到的结果期望和效能期望,融合了行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的观点,它们既考虑行为的结果,又考虑个人信念等因素的影响。

30.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依据个体对行为的自主程度,由低到高排列,外部动机又分为三类。(1)外部调节型,指个体的行为完全遵循外部规则,目的在于满足外部要求或获得报酬的动机类型。(2)内摄调节型,指个体吸收了外部规则,但没有完全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是相对并受到控制的动机类型。(3)认同调节型,指个体对一个行为的目标或规则进行有意识的评价,发现这个行为是重要的,就接纳为自我的一部分,个体有更多的自主和自我决定的成分,是最具有自主性的外部动机形式。

31.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指出,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动机激起水平越低。

32.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小明属于低趋高避型,被称为逃避失败者。这类学生更看重逃避失败而非期望成功,他们不喜欢学习,虽然他们不一定存在学习问题或学习困难,他们只是对课程提不起兴趣。他们看起来懒散,不爱学习的背后隐藏着他们对失败的强烈恐惧,尤其是面对没有成功把握的任务时,这种恐惧甚至让其必须采用逃避的手段。这种防御更多体现在心理层面,如尽量降低该任务的重要性,认为数学不重要等。

33.D。解析:此题属于记忆理解类题目。如果一种官能在某种学习情境中得到改造,就可以在与该官能有关的情境中自动起作用,从而表现出迁移效应。一般迁移是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不难发现,形式训练说本质上就是一般官能功能的迁移。

34.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题干中描述的是知识的顺应的概念。C项知识的同化是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联系,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意义,并把它纳入原有认知结构而引起认知结构发生量变的过程。注意区分同化和顺应,同化是量变”,顺应是质变

35.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利用旧知识获得新知识的意义。生成更丰富的理解说明知识的认知结构发生了量变,没有发生改造或者改组,因此不属于顺应。

36.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陈述性知识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则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因此,能够说出功的计算公式只是获得了有关功的陈述性知识,只有当学生不仅可以说出功的计算公式,而且可以根据公式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变换,用公式解决有关问题时,才算是获得了功的程序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属于程序性知识的一种。隐性知识是指尚未被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识。

37.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通过隐性知识社会化,我们分享别人的经历和经验,理解别人的思想和感情。通过隐性知识外化,我们用其他人能够理解的方式将隐性知识表达为显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内化,我们将显性知识与自己的原有知识进行综合,转换成个人的隐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综合化,我们将显性知识进行综合,转换成复杂的显性知识。

38.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命题和表象只涉及单个观念。图式表征了某个主题的综合性知识,指有组织的知识结构,如物体图式(杯子的图式)、事件图式(脚本)、动作图式(骑自行车的图式)等。图中呈现的就是脚本,即各事件发生的过程及其各过程间的相互关系的图式。

39.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学习材料内容的具体程度对知识理解的影响是指具体的、形象的、与生活经验更为贴近的信息更容易激活学生的先前经验,有助于学生形成丰富的联系,题目中,”“植物的花等相较于化学键”“分子式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

40.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概念形成是指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可以由学习者从大量同类的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如学生见到了大量的桌子之后,逐渐学会了桌子的概念;概念同化是指利用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给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习者获得概念。

41.D。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概念教学中需要学生自己进行概念概括的,属于概念形成的基本形式。在概念形成中,同类事物的关键特征需要学习者从大量同类的事物的不同例证中独立发现,因此,需要给学生呈现变式。

42.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错误概念是指学习者在日常生活经验中形成的,与科学知识相违背的概念。错误概念出现的频率在各年龄阶段变化不太大,并且与学生的学业水平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因此,AB项错误,C项正确。错误概念的转变需要学生用新概念替换原有概念,即改变原有的图式再将新概念纳入图式的过程,对应的是概念的顺应。

43.C。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题目的表述属于正迁移,A项错误;按照学习迁移的不同程度,题目的表述属于近迁移,B项错误;根据迁移发生的自动化水平,迁移可以分为低通路迁移和高通路迁移,低通路迁移指反复练习的技能自动化的迁移,高通路迁移指有意识地将某一情境中习得的抽象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题目中的自然而言说明是一种自动化的迁移。

44.A。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同化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顺应迁移指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时,需要调整原有的经验才能解决新问题。重组迁移是指重新组合原有的经验中的几个成分,调整各成分之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的情境。逆向迁移指的是新知识对原有知识产生了影响。

45.B。解析:此题属于理解类题目。在迁移理论中,形式训练说认为人的各种官能可以通过训练得到增强,从而迁移到其他学习上去,属于一般迁移;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的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才会产生迁移,属于具体迁移;概括化理论认为,在经验中学到的原理、原则是迁移发生的主要原因,属于一般迁移;关系转换说认为,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是迁移发生的原因,是一般迁移。

 

二、辨析题:4648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首先判断正误,然后阐明理由。

46.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正迁移。

答:错误。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积极影响。

两种学习材料的相似度越高越容易产生迁移,但这种迁移既可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正迁移,也可能是具有消极意义的负迁移。这与学生开展学习时的目的、动机、已有知识等有关。

因此,不能片面地认为上述迁移就一定是正迁移,题干表述错误。

47.心智技能的获得,只要通过反复练习达到“熟能生巧”即可。

答:错误。

(1)心智技能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进行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包括基本技能和认知策略。

(2)练习是指以形成某种技能为目的的学习活动,是以掌握一定的活动方式为目标而进行的反复操作。

(3)心智技能的学习不仅是熟练地掌握一套相应的合乎法则的认知活动方式,还涉及灵活48.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成正比。

48.学业求助策略就是请他人“替”自己解决方案。

答:错误。

(1)学业求助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向他人寻求帮助以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率的策略。

(2)根据学生寻求他人学业帮助的动机,奈尔森-黎高将学业求助划分为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两大类:

①执行性求助也称非适应性求助,是指学生面临学习困难时,直接请求他人给出答案或直接替自己解决困难。对于执行性求助,学习者在乎的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虽然解决了问题,但是自己并未参与问题的解决,因此无助于自己学习能力的提高。

②工具性求助也称适应性求助,是指学生遇到学习困难时,向他人寻求与解决问题有关的信息,借助他人的力量自己解决问题或达成学习目标。工具性求助是非常积极的求助方式,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能在这种社会互动中,在与帮助者的沟通交流中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简答题:4953小题,每小题15分,共75分。

49.简述精细加工策略与组织策略的异同。

答:(1)精细加工策略:指通过把新学的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并以此来增加新信息的意义,也就是运用已有的知识和图式使信息合理化。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①简单知识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位置记忆法、首字联词法、限定词法、关键词法、视觉想象等。②复杂知识的精细加工策略,包括做笔记、联系生活实际、利用背景知识、主动应用、有意记忆等。

(2)组织策略:指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的策略。组织是学习和记忆新信息的重要手段。其方法是将学习材料分成一些小的单元,并把这些小的单元置于适当的类别之中,从而使每项信息和其他信息联系在一起。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①列提纲;②作图表;③运用理论模型。

(3)相同点:都属于认知策略,都是对知识的编码,目的都是使知识有效地存储起来。

(4)区别:组织策略是将所学的知识分成若干子类,并表明这些子类的逻辑关系,以致形成整个知识逻辑上的层次结构,即形成通常所说的知识“金字塔”。尽管这两种策略都是完成对知识的编码工作,但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与精细加工策略相比,组织策略更侧重于对学习材料的内在联系的建构,更适用于那些需要深入理解与思考才能把握内在深层意义的学习材料。

50.举例说明提高注意力的策略。

答:(1)含义:注意策略指的是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激活与维持学习的心理状态,将注意集中于有关学习信息或重要信息上,对学习材料保持高度觉醒和警觉状态的学习策略。

(2)常用策略:①设置教学目标,告知学生本课的目标。在上课之前,告诉学生要注意的目标,学生会学得更好一些。②使用标示重点的线索。教师可以提高语调或者使用手势表达关键信息。③增加材料的情绪性。如多用带感情色彩的词汇。④使用奇特的或独特的刺激。如在课程上做演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⑤告知学生后面讲的内容对他们很重要。

51.简述操作技能学习中高原现象的产生及原因。

答:(1)内涵:在学生动作技能的形成中,练习到一定阶段往往会出现进步暂时停顿的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它表现为练习曲线保持在一定的水平而不再上升,甚至有所下降。但是高原期后,练习曲线又会上升,表示练习成绩又有进步。

(2)原因:当练习达到一定水平时,继续进步需要改变现有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代之以新的活动结构和完成活动的方式、方法。经过较长时间的练习,学生的练习兴趣有所下降,甚至产生厌倦情绪,或者因身体疲劳等而导致练习成绩出现暂时停顿的现象。

52.简述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联系与区别。

答:(1)简介:操作技能是在练习的基础上,由一系列实际动作以合理、完善的程序构成的操作活动方式,即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指人脑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2)区别活动的对象不同。操作技能属于实际操作活动范畴,其对象是物质的、具体的;心智技能属于观念范畴,其对象是头脑中的,具有主观性和抽象性。活动的表现不同。操作技能是外显的,由一系列具体的外显性的肌肉运动构成,动作技能要从实际出发,符合实际;心智技能是内隐的,心智技能借助于内部言语实现,有时难以觉察到其活动的全部过程。活动的要求不同。操作技能具有扩展性,一般要求学习者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心智技能具有简缩性,它不用像动作技能那样一一出现,内部言语可以合并、高度省略和高度简缩。

(3)联系操作技能是心智技能形成的最初依据和外部体现的标志;心智技能的形成常常是在外部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逐步脱离外部动作而借助内部言语实现的。心智技能往往是外部操作技能的调节者和必要组成部分;复杂的操作技能往往包含认知成分,需要学习者智力活动的参与,手脑并用才能完成。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

53简述冯忠良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

答: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指人脑借助于内部言语,以简缩的形式对事物的主观表征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包括感知、记忆、想象和思维等认知因素,其中抽象思维因素占据着最主要的地位。冯忠良将心智技能的形成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1)原型定向阶段: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或原型活动的结构。如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执行要求等。

(2)原型操作阶段: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以外显的物质与物质化操作方式,执行在头脑中建立的活动程序和计划。

(3)原型内化阶段: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从外部语言开始转向内部言语,最终向头脑内部转化,达到活动方式的定型化、简缩化和自动化。心智技能形成的三阶段理论对于揭示心智技能的实质及其形成规律是非常有益的,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编排,教学活动的实施以及有效地培养心智技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分析论述题:5456小题,每小题30分,共90分。

54.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什么是学习迁移?

答:(1)学习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广泛存在于知识、技能、态度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中。任何学习都要受到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技能、态度等的影响,只要有学习,就有迁移。迁移既是学习的继续和巩固,又是提高和深化学习的条件,学习与迁移不可分割。

(2)影响知识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客观因素:

学习材料的相似性。材料中提到学习游泳时由蛙泳到自由泳的学习,因为两种泳姿同属于游泳这项运动,因此具备材料的相似性。

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材料中不管是学习游泳还是学习打球,不同类型的泳姿和各种球类运动的学习背景都是相似的——游泳池或者球场。

教师的指导。有无教师的指导也是一个是否能够迁移的重要因素。有些东西自学很难,但经专业人士指导便变得容易,能更好地促进学习迁移。

主观因素:

学习者的分析和概括能力。一个人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影响他对所要学习的材料的掌握,从而影响学习迁移。

学习者的迁移心向。学习者是否有强烈的想要学习迁移的欲望和动机也会影响学习迁移。

认知策略与元认知。学习者采用何种学习策略对学习迁移发生的快慢、成功与否都存在关联

(3)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有效促进知识迁移?

答:教学应该为迁移而教,把迁移渗透到每一项教学活动中去。主要措施有:

整合学科内容。教师应注意把各个独立的教学内容整合起来,注意各门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

加强知识联系。教师应重视新旧知识技能之间的联系,可以通过提问、提示等方式,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来理解新知识。

重视学习策略。教师要有意识地教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帮助他们掌握概括化的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

强调概括总结。教师要有意识地启发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概括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高概括总结的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原则的迁移。在讲解原理、原则时要尽可能用丰富的举例说明,帮助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之中。

培养迁移意识。教师通过反馈和归因控制等方式使学生形成关于学习的积极态度,鼓励学生大胆进行迁移,将知识灵活应用。

 

55.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上述材料体现了哪种学习策略?

答:材料体现了元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是与认知策略共同起作用的。认知策略是学习必不可少的活动,元认知策略则监控认知策略的运用。它包括如下策略。

计划策略:包括设置学习目标、浏览阅读材料、产生待回答的问题以及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材料中根据记忆遗忘理论设计出定期复习单词的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默写、记忆,体现了计划策略。

监察策略:包括领会监控和集中注意力。领会监控主要指的是学习者在头脑里有一个领会目标材料中随时对所记忆的单词进行监控,如果记忆单词时不进行监控,那么记忆的内容就容易遗忘,学习效果势必大打折扣体现了这一策略。

调节策略:调节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材料中如果记忆的单词不复习,一天之后会忘掉80但只要合理安排复习,就能记住大部分或全部学过的单词体现了这一策略。

(2)请谈谈这一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答:元认知策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

元认知策略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完成艰巨的学习任务。缺乏元认知策略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之一,经过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学生更容易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顺利解决复杂的难题。  

元认知策略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知、记忆和理解水平,保证顺利地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研究发现,经过元认知策略训练的学生能够有效记忆、检索、提取和应用知识。

元认知策略能提高学生追求成就动机的倾向。元认知策略丰富了学生的元认知体验,使学生产生自我激励的内在学习动机,增强学习情绪的自我调节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自信水平。

元认知策略能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利用元认知策略进行学习的学生比没有利用该策略的学生更容易取得好的测验成绩。

 

56.请在I两道试题中任选道题作答。若两题都答,只按第I道题的成绩计分。

I.阅读材料,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1)贾德在该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何种学习迁移理论?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依据该理论,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是什么?

答:贾德通过水下打靶实验,提出了概括化理论(经验类化说)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贾德的概括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在先前的学习中获得了一般原理,这种一般原理可以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

(2)在教学中,要重视基本原理、理论的教学,教会学生如何概括,如何迁移和运用。

在学生认知结构上,提高学生知识的概括化水平,加强原理或规则的教学,引导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概括能力,充分利用原理和规则的迁移。

在教学内容和过程上,要精选教材,选择具有共同性原理的基本概念或事实。合理安排教学过程,遵循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身心规律。

在教学方法上,教授学生必要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原理,举一反三迁移知识。

II.(1)材料中采用的是哪种学习策略?

答:材料采用了精细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指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技术。

(2)基于迈克卡等人的分类,学习策略的类型都有哪些?

答:迈克卡等人对学习策略的分类:

认知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进行信息加工的方法和技术,能使信息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分为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和组织策略三种。

元认知策略。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个体对有关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意识和调节能力。元认知的实质是个人对自己认知加工过程的自我觉知、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元认知策略是对信息加工流程进行控制的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其实质是对各种可用的学习条件的选择、组织与运用。包括学习时间管理、学习努力和环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3)你在学习中会采用什么学习策略?请举两个例子。

答:在学习中使用学习策略的实例:

学习中会采用组织策略。例如,在学习历史这门学科的近代史时,我会把书上的内容按照时间顺序进行组织,画出时间轴来理清知识。

学习中会采用资源管理策略。例如,在学习中遇到不会的问题,我会向老师或者同学求助。

 

上一篇

这里有最新的公司动态,这里有最新的网站设计、移动端设计、网页相关内容与你分享

下一篇